2015年,我们承担了农业部的一项软科学课题,重点针对化肥施用开展国内外比较研究。我们针对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罗斯、南非、墨西哥等30余个国家1960—2012年间的人口、土地、人均GDP和化肥使用进行了分析。
地球陆地表面上的各种土壤,都是在母质、气候、生物、地形、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。在地球陆地表面,一方面,由于在不同纬度上,接受太阳辐射能不同,从两极到赤道呈现出寒带、寒温带、温带、暖温带、亚热带和热带等有规律的气候带;另一方面,由于海陆的分布,地形的起伏,又引起同一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再分配。在山区,随着海拔的升高,温度和降水也会发生变化。这些气候条件变化所造成的水热条件的差异,必然会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植被类型,并呈现地理分布规律性,而生物气候条件在地理上的规律性分布。
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超6.5亿吨,肉蛋菜果鱼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,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从中国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来看,水资源稀缺、耕地地力下降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、产地污染及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(万宝瑞,2016)
日前,《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》(GB/T30600-2022)(以下简称《通则》)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)批准发布,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这是2014年《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》(GB/T30600-2014)(以下简称原《通则》)发布后的首次修订,也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,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归并至农业农村部后,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。
历经十年反复修改和征求意见、审定和报批,GB 18382-2021《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》,已于2021年4月30经国家标准发布公告(2021年第6号)正式发布,并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。
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,生物气候条件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,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,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。